我從小就喜歡聽音樂,小美人魚、美女與野獸、史酷比、灌籃高手...等等,只要是常看的卡通主題曲我都好喜歡,每次答應爸媽要做家事前,一定先把笨重的收音機搬到附近,一邊聽音樂,一邊做家事。
上學後,陸續收到送的卡帶隨身聽和CD Walkman,從此更是音樂不離身,上下課通勤一定戴耳機,書包揹著滿滿的CD,同學都戲稱我是「永遠戴著耳機的女生」。在iPod和Mp3隨身聽普及之前,我都以這樣的方式與音樂為伍,只要有音樂、就會覺得很放鬆!養貓之後,貓咪當然也逃不了跟我一起聽音樂的命運,但我常有疑問:貓咪聽得懂音樂嗎?他們有喜歡的樂風嗎?音樂對貓咪也有減壓作用嗎?
養貓20幾年來,我一直在觀察身邊貓咪,仔細研究他們聽音樂的反應:毛鼻要佛經、娜娜愛金屬、邱巴卡喜歡爵士、巴迪聽龐克...現在還有更多科學研究可以解答我的疑問,行為學家證實:音樂也能幫貓咪紓壓!只是這些音樂必須有特定元素,一起來了解科學家怎麼設計給貓聽的專屬貓音樂...
貓咪喜歡聽音樂嗎?
2015年有行為研究發現,麻醉中的貓會對聽覺刺激有反應,在聽音樂時,貓的自律神經會隨著不同樂風調節呼吸頻率和瞳孔大小,醫師在手術中放音樂可以讓病患更穩定,藉此降低麻醉量、減輕不良副作用。
到2019年,有行為學家把實驗帶進獸醫院,想了解檢查時聽音樂能否幫助貓咪降低壓力指數(Cat Stress Scores,又稱 CSSs) 、保定程度(Handling Scale Scores,又稱 HSSs)和緊迫白血球相 (neutrophil:lymphocyte ratios,又稱 NLRs,通常會在壓力大皮質醇上升時發生)。他們把看診的貓咪分成三組,一組安靜沒有音樂,一組聽古典樂,一組聽貓音樂,結果發現靜音組和古典樂組的行為沒有差異,但貓音樂組的壓力指數明顯比其他兩組降低許多,因此認定貓音樂可以在看醫生時降低貓咪壓力,增加看診品質。
但你會不會覺得疑惑:為何靜音組跟古典樂組沒有差異?
原來,專門研究貓音樂的科學家Charles Snowdon發現:動物能聽到的音頻與人不同,日本科學家也發現,實驗室的老鼠對4千赫茲以下的聲音沒有感覺,對莫札特的音樂也無動於衷,換句話說,人類聽的音樂貓咪大多聽不到,如果你的貓對音樂有反應,很有可能是被聲音共震的感覺、或你表現的行為影響。後來Charles Snowdon和David Teie更深入研究,融入貓咪吸奶律動、呼嚕等聲音,研發出貓咪聽得到的音樂,在2019年推出貓咪專屬音樂,可以幫貓紓壓,也能提高醫療品質。
爸媽聽音樂心情好時,貓咪也可能受到行為影響
如果你也想試試看你的貓聽貓咪音樂有何反應,可以到YouTube找試聽曲目,也能直接到Davie Teie的官網購買線上專輯。
但是別忘了,無論是在就醫或日常生活中,貓咪音樂都只是輔助減壓的工具,而非唯一解藥。千萬別覺得只要放音樂就能解除貓的壓力、不需要做其他事也能讓看醫生會抓狂的貓咪瞬間變成小綿羊。我在經營貼心毛寶這幾年、做行為改善諮商的經驗中發現,很多爸媽容易過度依賴這些輔助工具,忽略真正能減壓的重點:對於敏感、怕生的貓來說,如果少了日常生活的貓行為改善技巧和其他零恐懼醫療訓練,貓的壓力是完全無法有效改善的。
以就醫減壓的例子來說,爸媽還是必須調整人貓互動不硬抓貓去看醫生、訓練貓咪不怕外出籠、降低出門後的陌生氣味和聲音刺激、選擇專業的貓專科醫院、尋找懂得溫柔看貓咪的醫生...等等,這些技巧都是同樣重要的細節,多管齊下應用、再加上專屬貓音樂,才能真正有效幫貓紓壓,養出零壓力貓咪並輕鬆帶貓看醫生。
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幫貓紓壓的技巧,可以訂閱電子報,我會定期跟你分享實用知識。